讲好“三个故事” 提升“三个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共黔南州委党校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综述
中共黔南州委党校牢固树立“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根本原则不动摇,长期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主责主业主课。2017年、2021年命名为州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机关以来,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和黔南实施民族团结示范引领工程,打造共建共享新样板的安排部署,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路子,依托黔南光辉的红色基因、优秀的团结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把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和决策咨询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战线、主阵地、主渠道和主抓手,以“进支部、工会、课堂、处室、科研、宣讲、校刊、网站、帮扶”“九进”为创建主要载体,突出党校特色,讲好三个故事、提升“三个水平”,打造“石榴籽”工程,不断做强具有黔南特色的干部教育品牌、党性教育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和智库工作站,逐步成为影响周边、辐射全国的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目的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干部和全体教职工、学员心中牢牢扎根,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一)讲好“三个故事”、彰显教育培训特色
1.围绕“三大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国故事”。开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等课程,讲述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实现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故事。二是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故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及中国优秀历史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讲,阐述新时代中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制度密码。三是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中国故事”。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阐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讲述贵州、黔南各民族守望相助、同心筑梦的奋斗历程。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分享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围绕“三大战略”,讲好“贵州故事”。一是讲好大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贵州故事”。讲述贵州创造贫困落后省份后发崛起的“贵州速度”,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省级样本”的宝贵经验和做法,讲述贵州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形成的“四在农家”特色,讲述贵州在农村改革中创造的“三变”模式等。二是讲好大数据战略的“贵州故事”。通过在惠水百鸟河数字小镇、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开展现场教学,展示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效。三是讲好大生态战略的“贵州故事”。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定甘溪林场视察时作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课程中讲好贵州各族人民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故事。
3.围绕“三大主线”,讲好“黔南故事”。一是讲好红色历史的“黔南故事”。以《红军长征在黔南》《黔南红色文化的感召力 》等特色课程,赴邓恩铭故居、瓮安猴场会议会址、红军强渡乌江战斗遗址等地,接受教育、锤炼党性,补“钙”壮“骨”。二是讲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黔南故事”。开发《新时代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奋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文章”》等专题课程,赴瓮安县建中茶旅小镇、贵定县盘江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帮助学员深入理解黔南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从实践中筑牢思想基础、提升攻坚能力、激发内生动力,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保障。三是讲好实干兴州的“黔南故事”。采取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等多种形式讲述“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南仁东、“最美奋斗者”邓迎香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故事;用案例式教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黔南模式”》分享黔南如何把党的民族政策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称号的故事,让学员切身感受到黔南各族人民生发和形成的FAST精神、麻怀干劲及“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真挚情怀,凝聚推动黔南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持续唱响好花红民族绚歌。
(二)提升“三个水平”、构筑科研智库平台
始终坚持党校“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的要求,致力于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为党委和政府决策、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形成了“有制度、有队伍、有成果”的科研智库工作局面。
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升管理水平。2018年完善出台了《中共黔南州委党校 黔南行政学院科研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涉及课题管理与服务、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激励机制、智库平台建设、《黔南州委党校理论与实践》编辑出版、学术会议等工作,逐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并以州情研究中心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为载体建立了智库工作站,组建了一支来源于州内外的科研骨干队伍,夯实制度和平台基础,提升管理水平。
2.鼓励申报课题项目,提升创新水平。近年来,教师相继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民委民族理论研究项目、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项目、贵州省社科基金、省长基金、省理论创新课题、省领导圈示课题等国家、省州级课题项目《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贵州统战文化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黔南实践研究》《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差异化推进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小农户适应能力提升研究》《优化FAST布局打造贵州世界射电天文中心战略与路径研究》等近百项,在《政法论坛》《中央党校党政干部参考》《人民论坛》《领导科学》《贵州民族研究》等CSSCI、北大核心期刊及《当代贵州》等各类期刊公开发表文章80余篇,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推进决策服务、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3.积极推荐成果评奖,提升质量水平。党校教师科研成果《布依族婚嫁经》《当前中亚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与对策》《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论新时代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独创性贡献》《乡村振兴、“兴”在何处》等著作、论文、课题、决策咨询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贵州省第十二次社科奖二等奖2项,全省党校(院、团)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机关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三等奖1项。《奋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文章”——贵州省构建“五个体系”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探索》《缅怀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传奇的一生》《从苦难走向辉煌》《挺起大山脊梁 铸就精神“高地”》《讲好贵州故事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20余门专题课荣获省、州精品党课、好课程、优秀党课。进一步发挥了“用学术讲政治”的导向作用,体现党校特色,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服务自治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讲好“三个故事”、提升“三个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州委党校正以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者、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者,把黔南故事、贵州故事、中国故事的全新魅力与时俱进地呈现,不断把精彩写在幸福黔南、多彩贵州、美丽中国,进一步推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供稿:樊敏 刘又溦)